首圖來源:Flickr/U.S.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CC BY 2.0
美國人在 2016 年創下了一個歷史新高紀錄,那就是平均每人吃雞肉量,一年平均一人吃掉了 40.64 公斤雞肉,是他們祖父輩時代食用量的 3 倍之多,這樣狂吃雞,哪來那麼多雞肉可吃?不用擔心,60 年來,肉雞也跟著需求一起「成長」,這邊說的成長不是養殖數量變多,而是單一隻雞,平均重量變成了 2 倍。
根據美國全國養雞協會(National Chicken Council)統計數據,1955 年時,美國市場上所販售的肉雞,平均重量約 1.4 公斤,到了 2016 年上半年,平均重量則成為 2.8 公斤。
這還不是美國肉雞最驚人的變化,經過數十年來的選種培育,養雞戶不斷挑選成長速度最快,飼料換肉比最高的肉雞品種。1925 年時,美國肉雞從孵化到長成可屠宰販售,平均要 16 週時間,如今竟然縮短到不到 7 週,成長速度快了超過 1 倍;換肉比改善幅度也同樣驚人,如今換肉比也超過當年的 2 倍,也就是說,只要花不到一半的飼料就可以得到同樣重量的雞肉。
(Source:www.msn.com)
如果讓美國人祖父輩的雞農看到今日的肉雞,一定會以為是外星來的品種。事實上,就算是「後見之明」的我們,兩相比較下也會覺得現在的肉雞「太超過」。2014 年時,加拿大亞伯達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,以同樣的飼料量、餵養同樣時間,2005 年的肉雞品種,長成了 1957 年肉雞品種的 4 倍重。
養殖技術精進與飼料最佳化並行
這個趨勢始於 1948 年,當年美國舉辦「明日雞種」(Chicken of Tomorrow)大賽,廣發武林帖,邀請全國雞農前來,目標正是發展體型更大、肉更多、長得更快的肉雞品種,當時的兩種冠軍雞種成為當今全球各國多數商用養殖肉雞的祖先,日後又隨著不斷育種而日日精進。
品種本身以外,養雞場的技術也日新又新,養殖規模持續擴大,透過規模經濟與養殖科學的研究發展,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率,科學家對雞隻的營養需求極為了解,因而能調配出最有效率的飼料,加速其高速成長。過去養雞到屠宰過程都是大量勞力密集的工作,如今已經大量規模化、自動化。
品種差異加上產業規模與技術的落差,使得在 1950 年代以前,雞肉的地位與現在大有不同,因成本居高不下,昂貴到被視為是奢侈品,而且只以全雞的方式販售。
當更大更重的肉雞出世,配合養殖、屠宰技術進步,雞肉不僅走入尋常百姓家,還誕生了全新的料理形式,1970 年代以後的雞肉料理食譜的雞肉材料都是無骨雞胸肉塊,這在雞隻小且沒有現代化屠宰處理的全雞時代是不可能的食材,便宜雞肉也創造了大量預先調理的微波冷凍食品興起,而這些食品回頭促進了雞肉的需求。
60 年,人類就把雞變成 2 倍重,這到底是偉大成就,還是一件恐怖的事,就見仁見智了。
資料來源: 科技新報
關於嘉吉
嘉吉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食品、農業、金融和工業產品及服務。我們攜手農民、客戶、政府和社區,通過運用全球化運營的深刻洞察和150年的業務經驗和專長,共同致力於各國人民的不斷發展。我們在 70 個國家中擁有 150,000 名員工,他們致力於以負責任的方式保障全球糧食供應,降低環境影響以及改善業務周邊社區的生活狀況。更多資訊,請訪問Cargill.com和新聞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