蛋殼品質是雞蛋生產者關注的焦點之一,一般而言在雞蛋生產初期蛋殼品質較高,而隨著週齡的增加而降低,造成這樣結果的因素和雞蛋大小增加,蛋母雞礦物質沉積能力有限有關,另外,產蛋量提高和代謝成本增加對維持蛋殼品質亦是一個挑戰。
在增進蛋殼品質的技術,嘉吉公司有獨到的見解,2018 年初,嘉吉技術研發中心推出一系列的蛋雞解決方案_Nugena,並在嘉吉動物營養部, 進行全球的推廣計畫。在台灣也於2018 年中上市,中文名字殼好,取其台語諧音" 卡好" 產品也接軌全球技術後在台灣落地進行實證。
蛋殼的形成
形成一顆正常雞蛋的時間約為24-25 小時(Johnson,2000)。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蛋的殼線部中,在鈣化的初期,水會進入蛋殼膜中賦予蛋的形狀,積著開始透過鈣的結晶的沉積形成蛋殼,一般約5 小時。在隨後的12小時中,每小時沉積180-200 毫克的鈣結晶,此時完成約90%。整體而言,一顆典型的蛋外殼中約5.5-6 公克, 並還有95%-97% 的碳酸鈣(CaCO3;Burley & Vadehra,1989)。
造成蛋殼品質下降的因素
由於母雞的週齡增加,雞蛋內殼體積變大,蛋母雞可沉積成為外殼的材料不會因為雞蛋的大小增加而增加,因此蛋殼品質下降的問題就會更為頻繁。但是當蛋雞生產週期到達尾聲時,藉由適當的管理來控制雞蛋品質是可行的。生產者在提高最大的產蛋量同時會提高蛋殼品質的敏感性,因此母雞的營養管理是非常重要的。
維持蛋殼品質的方式
當出現一些誘導基因變化的因素存在時,好的基因也會因為環境緊迫而受到影響。蛋殼是由輸卵管和子宮的活性細胞形成的。在緊迫條件下,這些細胞的分泌物是酸性的,細胞容易受傷或者受損。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,緊迫會導致蛋殼沉積過量的鈣-在蛋表面形成很多粉點,產出畸形蛋 。因此應激會對蛋的視覺效果產生影響,增加畸形蛋的發生率。主要的緊迫類型,如從一個雞舍移動到一個全新的雞舍,雞會產出視覺上具有嚴重缺陷的蛋。
飼糧中含有正常的鈣濃度是生產高品質蛋殼所不可缺的因素,飲食中缺鈣會造成骨骼中鈣質消耗,導致骨骼疏鬆症( 籠養蛋雞疲勞症)。突然或嚴重的鈣質缺乏會照呈明顯問題,短期間可看到蛋殼品質下降,長期間下來會造成骨骼脆弱問題。鈣缺乏時的解決重點之一不是補充過量的鈣,雖然常到可以調節鈣的吸收,但常時間給與過量的鈣濃度會削弱這個機制。血液中鈣過高時必須以Ca-P 複合物形式由腎臟排出,當血液中鈣濃度過高時,骨質中的磷可能被提取以幫助鈣的排除,因此,高鈣飼糧可能造成和磷的代謝有關的骨骼疾病。同樣的,多餘的磷也必須以Ca-P 複
合物形式排出,此時的髓骨便必須提供鈣以維持蛋殼品質,因此,維持飼糧中適當的鈣、磷式很重要的。
蛋雞飼糧中鈣磷比要隨著雞隻的週齡增加而逐漸提高,因為其對鈣的代謝會因週齡的增加逐漸降低。維生素D 在腸道中的吸收扮演重要角色,由其式產蛋雞對鈣的需求提高時(Lobach etal.,1996)。在沒有直接照射陽光的母雞,飼糧中添加適當的維生素D3 是必須的,而過量的維生素D3 可提高老母雞的骨骼強度,但也可能增加外殼粗糙。而天然的維生素D3 代謝物,25- 羥基維生素D3 亦可添加於蛋雞飼料,提供做為活性的維生素D3。飼糧內與內源性維生素D3 首先以肝臟的維生素D3 分子的第25 位羥基化產生膽鈣化醇,這是血液中主要循環的維生素D3 中間代謝物。然後將循環的25-(OH)D3 在腎臟中羥基化產生1,25(OH)2D3 ( 活性形式的維生素D3 ),活性形式的維生素D3 會參與Ca Binding 蛋白進行生物合成,參與Ca 穿過腸壁的主動運轉。(Keshavarz,2003)Vc ( 維他命C 維生素C ):維他命C 維生素C是蛋殼有機基質(原膠原蛋白)合成的必須成分。維他命C 維生素C 通過減少血漿皮質酮激素水平減輕了家禽的熱緊迫。抗壞血酸是維生素D 轉化為活性維生素D’Calcitriol’(OH)2D3 吸收的一個因子,它刺激了腸道鈣的吸收,因此提高了血漿鈣到一定水平,支援正常的骨礦化。
高週齡的蛋雞蛋殼品質維持殼好系列
我們在蛋雞場進行了試驗。此雞場蛋雞週齡70 週,使用Nugena 的技術調整配方前,該
農場平均每週破蛋箱數為7.57 箱,但在使用後,其破蛋箱數則是明顯的減少,減至6.91箱 ,整體破蛋改善幅度將近有8.7%( 圖1)。蛋殼品有明顯改善,可減少破蛋的發生。適
當的營養可以避免在生產週期中發生蛋殼品質降低的情況,保持蛋殼質量是很複雜的。
應用當前的知識不可能完全糾正所有蛋殼質量問題。但是,我們可以盡量減少由於蛋殼
質量差而導致的蛋的大量損失。如果我們意識到不是單一的因素導致雞蛋損失就可以達
到這個效果。這包括許多與蛋殼相關的因素,如雞群健康,管理方法,環境條件,育種和
營養是否充足。
資料來源:
Johnson,2000
Lokesh Gupta
CaCO3;Burley & Vadehra,1989
Lobach et al.,1996
Keshavarz,2003
S. V. Rama Rao.